「唱反调」讲毒性非要谈剂量,就是耍流氓

转载

本文最后更新于 <span id="expire-date"></span> 天前,文中部分描述可能已经过时。


普通大众对毒性存在很多误区。被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“不谈剂量讲毒性就是耍流氓”,虽然听上去既有道理又极具煽动性,但很可惜这句话在科学上是错误的。

剂量”和“毒性”的含义,大众的普遍理解是局限的。在之前科普关于鱼腥草(折耳根)不可吃的时候,我就遇到过这种阻力。很多人留言说,含量很低吧,平时吃一点没关系吧,又不是天天吃,剂量不高啊。但他们完全忽略了一点,即单次摄入量虽然低,但如果该种物质人体无法代谢,累积摄入量将会是相当可怕的。举个例子,虽然同样是一级致癌物,酒精和苯的致癌性却有高低之分。人体可以代谢酒精,代谢废物可以排出体外。而苯一旦进入人的脂肪,几乎没有可能被排出体外。各人对毒物的代谢能力也有不同。白种人受到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更容易得皮肤癌,是因其他人种有形成黑色素的保护机制。别人抽烟喝酒长命百岁,不代表人人如此。

除了“剂量”的理解错误,对“毒性”的理解错误也是非常可笑的。很多人认为,吃了立死,七窍流血才叫有毒。或者吃了肚子疼,腹泻这种食物中毒,才是中毒。事实上疾病的诱发,是在分子尺度上的复杂生化过程,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,毫无预警和前兆的。比如年轻时接触过石棉,一直以来相安无事,人到中年免疫力下降,一个小感冒使肺部血管受伤,石棉随血液到达一处静脉结,并在此诱发了肿瘤。

因此在科学上,斩钉截铁地说“不谈剂量讲毒性就是耍流氓”这句话是非常不负责任的。这句话是如何传播流行的我不得而知,但最早的出处大概要算毒理学之父瑞士医生帕拉塞尔斯Paracelsus在1538年写的这句:“Alle Dinge sind Gift, und nichts ist ohne Gift, allein die Dosis macht dassein Ding kein Gift ist. (所有的物质都有毒,没有物质没有毒,剂量决定是否有毒)”。很显然,1538年人类连分子是什么都不知道,连现代化学和医学都不存在,这句话自然有其时代局限性。

所以,认为“不谈剂量讲毒性就是耍流氓”是真理的人,其实和认为“是药三分毒”是真理的人也没什么本质不同。

本文作者:青菜芋子

本文链接: https://loafing.cn/posts/64026.html

文章默认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如有转载请注意遵循。

评论

您所在的地区可能无法访问 Disqus 评论系统,请切换网络环境再尝试。